Obesity

世界衛生組織(WHO,2006)把身體質量指數(BMI)等於或超過 25 定為超重(overweight),而 BMI 等於或超過 30 則定為肥胖(obesity)。由 BMI 等於 21 開始,慢性疾病的風險開始逐漸提升。根據世衛推算,於 2005 年,全球約有 16 億(1.6 billion)的成年人(15 歲或以上)是超重,最少 4 億(400 million)人是肥胖;還有最少 2 千萬(20 million)五歲或以下的兒童是超重。世衛還推測,在 2015 年約有 23 億(2.3 billion)的成年人會是超重和超過 7 億(700 million)人是肥胖。到目前為止,醫學界認為與肥胖有密切關係的疾病包括:

除了飲食過量外,導致肥胖的因數還包括遺傳、環境、心理和社會等方面(Katch 與 McArdle,1988)。正如中文大學的王香生教授指出,研究結果顯示,當兒童的父母體重都屬正常時,其發生肥胖的機會只有 7 至 8%,但如果父母均屬肥胖時,兒童肥胖的機率可以增至 40%。因此,在遺傳因素底下,如果再加上後天的因素如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等,釀成肥胖的機會便會更大。

根據 Katch 與 McArdle(1988),脂肪細胞的形成共有三個高峰期:(1)嬰兒出生前的 3 個月,(2)出生至 1 歲,及(3)青春期的發育階段。當進入成年後,脂肪細胞的數量便不會再有顯著的增加(肥胖人士除外)。當攝取的熱量高於能量支出時,多餘的熱量便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。研究結果顯示,肥胖人士體內脂肪積存的方式,可以是透過脂肪細胞的增大(hypertrophy)或數量的增多(hyperplasia),或兩者同時發生而成。Katch 與 McArdle 引述了其中一項研究結果時指出,肥胖人士的每個脂肪細胞,都比非肥胖人士的大 35% 左右;而肥胖人士脂肪細胞的數量,約是非肥胖人士的 3 倍--750 億:270 億(75 billion : 27 billion)。因此,他們認為每個脂肪細胞都似乎只能增大到某個極限,當到達這個體積的極限時,就唯有透過增加脂肪細胞的數量來儲存繼續積聚的脂肪。再者,就算肥胖的人士能夠減肥成功,都是由於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之故,但脂肪細胞的數量差不多還是保持不變;當這些人士再次過度進食時,體內的脂肪細胞便會再度暴脹起來。

從動物(老鼠)實驗中得知,幼兒時期的暴飲暴食可導致成年後的肥胖。雖然不能把動物實驗的結果完全引伸至人類當中,但為人父母的,亦不宜讓小孩子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;因為肥胖一旦形成,脂肪細胞就會一直存留在人體之內,很難再有減少的機會。另一方面,動物實驗亦顯示,在生長發育的初期從事運動,能有效壓抑脂肪細胞的體積和數量。因此,預防勝於治療--及早節制飲食和多做運動,始終是預防肥胖最有效的方法。

超重與肥胖
Overweight and Overfat


References

  1. Katch, F. I., & McArdle, W. D. (1988). Nutrition, Weight Control, and Exercise (3rd ed.). Philadelphia, PA: Lea & Febiger.

  2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2006). Obesity and overweight. WHO Fact Sheet (Sept, 2006). Retreived 2006-06-11 from http://www.who.int/mediacentre/factsheets/fs311/en/print.html.

  3. 王香生(2003)。為健康而運動。香港:明報出版社。


Back to Supplementary Notes

最近更新日期(Last Updated):2007-06-11